湖北省第四届“福星杯”楚剧艺术节,现场剧照
湖北省第四届“福星杯”楚剧艺术节,大悟北路子花鼓戏《闹瓜园》剧照
湖北省第四届“福星杯”楚剧艺术节,大悟北路子花鼓戏《闹瓜园》剧照
湖北省第四届“福星杯”楚剧艺术节,大悟北路子花鼓戏《闹瓜园》剧照
湖北省第四届“福星杯”楚剧艺术节,大悟北路子花鼓戏《闹瓜园》剧照
湖北省第四届“福星杯”楚剧艺术节,大悟北路子花鼓戏《闹瓜园》费大娘扮演者赵清华,荣获表演一等奖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概述
在大悟县及周边地区(包括应山县的东部和河南省罗山县的南部)的广阔土地上,养育着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花鼓戏”。这种花鼓戏因有浓厚的大悟地方艺术特色又地处鄂东北,所以被称为“大悟北路子花鼓戏”。
它起源于清朝康乾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那时人民安居乐业,爱玩的江湖人,在传统节日划彩船、舞狮子、耍龙灯时,加进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小调和田歌等,即兴填词演唱,后来又在“地摊”式的娱乐活动中,用对唱的形式,加入简单的情节,如《王大娘补缸》、《打五扇》、《挑花篮》、《观灯》之类的小段。随着艺术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后来出现了买“行头”(化妆品)、制“箱担”(打击乐和道具),化妆登台演唱故事。演出形式的日趋完善,最终在鄂东北形成了一方群众所喜爱的“花鼓戏”。
北路子花鼓戏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仍保持了古朴简约的原生态风貌,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很高的审美价值。保护和发展北路子花鼓戏,对于研究民间戏剧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活体资料,在传承民间文化,弘扬地方戏曲,研究大悟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是推进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之一。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的组班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的艺人们,根据季节、地域、感情、师徒等关系临时结帮搭班演唱,农忙季节一到就散伙回家。这种“农忙务农,农闲唱戏”的乡村草台班形式至今还在流传。
每年秋收后,各班主就找艺人们订合同。所需人数是根据小型剧目人数的需要而定,一般有“七紧八松九团圆”之说,即七个人嫌紧张,八个人较宽松,九个人很理想。也有“七紧八松九偷闲”之说,就是九个人还有一个闲着打杂的。
1939年为礼山县花鼓戏的鼎盛时期,当时仅20万人口的小县,戏班多达20个。戏班的班主由两种人承担:一是有声望的艺人当班主,他有师徒关系的人员基础,而且备有“箱担”,这叫“有艺有箱”。名气较大的有“涂青山班”、“王醒七班”、“彭白眼翻班”、“付祝华班”、“李如班”、“张宏奎班”、“姚国恩班”;另一种是“有箱无艺”的人当班主,有一位酷爱花鼓戏的“戏迷”杨国忠,他出资备“箱担”,跟着戏班过戏瘾。
为保证演出活动正常进行,组班后须订合同,制定“班规”,在演出时有私自出走或行为不轨者,要受“体罚”,除了不伤及生命、不破脸相外,可在身体的其它部位动刀子。曾有一名戏演得不错的男旦角演员,因生活作风坏,又爱偷东西,经多次教育不改,在一次演出临上场时弃演逃跑,大家非常气愤,将他抓回来后砍掉他一个小手指头作为惩罚。
演出合同的期限,原则上是农闲组班。具体是:农忙过后就陆续行动,第一期的活动时间订到农历三月十八日,传说这一天是“戏王菩萨”的生日。戏唱到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叫“做会”。由这一地方的艺人大家凑钱,并请当地的头面人物,大摆筵席,共同庆贺。在十七日夜晚要通宵达旦地尽情欢乐,艺人们反串着演戏,观众认为最好看的是旦角演丑角,最滑稽的是丑角演旦角,台上演员卖力表演,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十八日早晨举行祭祀活动:用火点燃纸做的戏王“唐王庄公之位”,看纸灰飘向何方,来决定戏班继续活动的方向。第一期活动时间到此为止,所有的艺人可以散伙,重新组班,接着订第二期合同。第二期组班的合同订到农历六月十八日为止,此时农忙开始了,大家散伙回家种田。不过艺人的组班也不是绝对的。如果遇到演大型的“会戏”,或唱开卷戏或武打戏就可以多班自愿结合。
戏班的报酬是按劳分配。具体办法是由班主出面,对外与包戏的头人联系包场,唱完戏算帐;对内,除去开支,按“厘头”分配。具体分配方法是:班主的“箱担”按质量好坏和数量多少,定为一分至一分五厘;司鼓是指挥,定九厘;拉京胡的琴师定九厘;一般琴师和操打击乐的、管衣箱的、台上摆场的和炊事员都定六厘;演生角和丑角的定七至九厘;演旦角的定六至八厘五。在旧社会,连唱戏的角色都突现了“男尊女卑”的不公。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的活动形式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早期的演出形式,除村湾包场和喜事演出外,更多的是“会戏”。各地都有寺庙,在固定的日子都有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前来“赶会”,烧香拜佛、求签问卦、许愿还愿。以大悟县大新镇一带的“庙会”为例:二月十五是唐家庙,二月十九是二里庙,三月三是娘娘顶的玄潭庙,三月十三是万里寨,三月十五是北头河的四方石,三月十六是药王寺,三月十八是杨家庙,四月十五是火神庙,五月五是济公庙,五月十三是关帝庙磨刀会,六月六是牛王会,六月十八是火神会。届时都有头面人物出来请戏班,自然是找群众最喜爱的戏班。当时名望最高的是“涂青山班”和“李如班”。这时也是戏班讨价还价的好时机。
根据庙会的影响程度,一般唱“会戏”是跨会期的三五天,多则上十天。正会期这天是四开锣,即早饭后唱完两曲戏,接着就举行仪式叫“送幺台”,由头人出面给戏班子送鱼肉等慰问品。届时戏班子则由有名望的艺人扮成“皇帝”角色,由“宫女”“太监”护卫着来接慰问品,这一天,“头人”还要另外给戏班子赏钱。其它几天只是下午和晚上两开锣演唱。
除“会戏”外,还有“族戏”、“谱戏”、“玩戏”、“堂会戏”等多种形式。唱“堂会戏”是绅士老爷家有喜事来请的,能被请唱这种戏是很有面子的事,它的报酬比唱其他的戏要高一些。因此,往往遇到同时有人请唱“堂会戏”和其他的戏时,戏班都会接唱“堂会戏”,而推辞掉其他的戏。
大悟县农村有很多专供唱戏的戏楼。比较好的仅宣化店就有南戏楼、北戏楼、会馆戏楼三处之多,另还有大新关帝庙戏楼,二郎店南戏楼,夏店李家嘴李道怀家戏楼,新府颜氏祠堂戏楼,三里城火神庙戏楼等等。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的艺术特点
扎根在山区农村,享誉一方的“大悟北路子花鼓戏”有五大特点:
第一,唱腔和语言。唱腔吸取了大悟地区的民间小调、灯歌、钢镰大鼓、高腔皮影戏音乐素材的精华,以当地语言依字行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语言善用歇后语,充满幽默和智慧。如“屎光片(注:一种小鱼)撵鸭子——找死”,“苍蝇爬秤杆——闲操心(星)”,“羊子咬死狗子——活天的冤枉”等。
第二,行当为“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这主要是为了不加重包场方的负担,又不至于减少艺人的收入。主要演出剧目是散曲子和折子戏,所需演员少。后来随着剧目的不断丰富,角色的增多,在“三小”的基础上扩展为小生和老生、花旦和青衣、小丑和老丑等多个行当。
第三,以唱功为主。常言道:唱戏唱戏,不唱不成戏。在短小剧目中,尽量减少道白,许多对话也用唱来表现,如同外国的歌剧一样。因此唱词不论多少都能唱,有的句子字数达二三十个字,艺人们都能把它唱得有腔有板。往往一段唱词长达百句,观众都听得津津有味。艺人的发声方法都是用本嗓子,不像高雅的京剧、汉剧,有的角色用边音和虎音(脑后音)来演唱,因此它更贴近生活。
第四,早期无丝弦乐器伴奏,以打击乐为主伴唱。打击乐的场位在舞台的深处靠近底幕的部位,可以给没有布景的舞台起填补作用,消除空空荡荡的感觉。1939年以后才有了琴师,以京胡、月琴等乐器伴奏。此后琴师和打击乐的位置才移向舞台右侧。最早在我县戏班里担任过琴师的有:大悟芳畈的何增光、田志清师徒以及大悟夏店何家凹的何瞎子和应山县的郑绍俊等。
艺人在无音乐定调的情况下演唱,却能较准确地掌握在人声范围之内的音域,同台艺人也能默契地配合。乐句之间的“间奏”全靠打击乐填充,这种填充在节奏和情绪上也十分吻合,因此也创作了有北路子花鼓戏特色的锣鼓经。当这种接腔声和铿锵有力、催人奋进的锣鼓打击乐交融在一起时,就形成了花鼓戏刚柔相济的气氛,既有北方的高亢气势,又有南方的柔美情调,产生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极具地方风味。
第五,培养学员走“一专多能”的道路。师傅教徒弟,不是根据学员形象、身材、嗓音等条件来确定他学什么行当,而是先学“花旦”,然后按二头、青衣、小生、老生、丑角的顺序全面学戏。最后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培养一个专业行当。如:李遐英的旦角,唱得朴实细腻、亲切感人、生活气息浓;涂青山的生角,唱得清雅有味、声情并茂;王炳襄的丑角,动作巧妙真实,语言俏皮诙谐、妙语惊人;张幺和余宗发两人的嗓音条件不算好,但做功特别有神,眼睛特别有戏,颇有京剧海派老生周信芳的风范。
花鼓戏迷们对自己喜爱的艺人都有形象的顺口溜,如:“看了陈苟经,好像吃了白菜心”;“看了陈哈子,就像吃了鸡胯子”。有一年在庙会东西两台对着唱会戏,西边台上唱《送香茶》,观众看得如醉如痴,突然东边台上一阵高亢嘹亮的“哦嗬”声把西边的观众都吸引过来了,原来是陈苟经演的《小放羊》上了场,他又是蹦又是跳、又是唱又是笑,观众一下呼呼拉拉地拥到东边,气得西边戏班子的人哭笑不得,只好认输。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唱北路子花鼓戏都是男子演旦角,在1942年礼山县才有了第一位唱花鼓戏的“真旦”。她就是李遐英的义女,名叫李金翠。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的师徒传承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这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为了配合宣传土地改革运动,礼山(大悟县的前身)县委县政府决定将部分顶尖的花鼓戏艺人组成一支“礼山县文艺工作队”,后来正式成立为“大悟县花鼓戏剧团”。首批参加的有11人,他们是:李遐英、黄光兴、涂青山、彭白眼翻、杨立信、付本发、陈泽、代苟、杨老伍、何西、彭滋生等;第二批参加的有7人,他们是:李少奎、余宗发、曹传方、陈子恒、陈建洲、郑绍俊、聂宗兴等,一共是18人。由此,大悟县花鼓戏艺人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也就是这最初的18位老艺人为大悟花鼓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1956年由李遐英主演的《闹瓜园》参加了“湖北省首届戏曲汇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荣获了表演二等奖,得奖章一枚,奖金40元。唱腔由湖北广播电台录音播放,剧本分别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和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李遐英还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湖北分会会员,当选为大悟县人民代表。“北路子花鼓戏”取得的这一荣誉,极大地鼓舞了大悟剧团的全体演职人员,他们群策群力,精心整理和创作排演了一批花鼓小戏,不论参加省市的戏曲汇演还是调演,都是北路子花鼓戏上阵。经典小戏《闹瓜园》经过几代传人的学习提高,于1987年和2009年两次参加湖北省戏剧汇演,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仅2009年就在湖北省第四届楚剧艺术节上荣膺6项大奖。1984年国家主席李先念回大悟视察说,我就爱看当年新五师文工团花鼓戏队演的《二妹赶会》、《喻老四推车》,还有《打瓜园》(即闹瓜园)。看了文艺晚会后,李主席接见演员时,握着演费大娘演员的手,风趣地说:“你就是那个偷瓜的呀!”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的流派很多,几乎每一个“箱担”就是一派,只不过突出的行当不同罢了。由于《闹瓜园》的影响,从而奠定了李遐英“李如派”的基础。李遐英是大悟县三里城人,少年时被名花鼓戏艺人张黑收为徒,张黑的上两代师傅都姓明,是河南省罗山县人,再无法上查,传到李遐英为第四代,第五代传人曾绍龙现年已72岁,聂华胜现年70岁。同代传人还有北路子花鼓戏琴师郑国源、打击乐鼓师叶春来、曹光瑜等。至今已传承了八代。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的剧目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在历史时期的剧目多为民间故事、生产生活中的喜事、趣事,演出加进民间杂耍和舞蹈,显得活泼多彩。剧本来源有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小段。多是由原来的“地摊”形式发展而来,如《王大娘补缸》、《王婆骂鸡》、《打豆渣》、《小放羊》、《劝赌》、《摸驼子》、《阴阳合》、《讨学钱》、《掐菜苔》、《顶嘴》、《打懒》、《跳楼台》、《卖胭脂》、《翻坡》、《站花墙》、《夫妻观灯》、《闹五更》、《闹瓜园》、《闹酒馆》、《张三赶妻》等。
二是活本子。1990年介绍花鼓戏历史的老艺人黄光兴师傅,在大悟县花鼓戏剧团初期任业务股长,实际上在大家心目中,他是一位“派戏”股长,他选取古典小说的精彩片段,组合成折子戏后,去向演员说戏。告诉演员,这曲戏有几个人物,各是什么行当,在戏中发生了什么故事。戏的结构是什么样,人物的出场顺序怎样安排,人物之间的矛盾是什么,戏的高潮在哪里。然后就由演员自己在舞台上去发挥,各显本领。唱活本子戏很考验演员,同时也很锻炼演员。考验你平时积累的通用唱词的多少,锻炼提高了演员的舞台经验。而且为了保证足够的演出时间,一曲戏中的主要角色还要包干在台上唱多长时间的任务。据老艺人黄光兴大体估计,演出过的活本子戏有近400曲。以每曲戏的主演行当来划分:老生戏100多曲、小生戏100多曲、丑角戏100多曲、旦角戏70多曲。
三是借鉴。借鉴其它剧种的剧目。群众有顺口溜:“花鼓戏开了锣,不是喻老四就是张德和。”唱喻老四的戏有:《上周山》、《倒瓦》、《拜年》、《推车》、《吃醋》、《调情》等,唱张德和的戏就多了,旦角戏有《劝姑》、《绣兰衫》、《采茶》;小生戏有《投店》;老生戏有《吵嫁妆》、《休妻》、《辞店》等。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的音乐起源及特点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的唱腔,早期没有固定的曲牌,是以鄂东北地区的民间小调、灯歌为基本唱腔。这些民歌大都是采用一人唱众人和或一问一答的对唱形式,曲调高亢委婉,唱词通俗易懂、易于上口,是农村百姓自娱自乐的一种主要形式,后来受南北文化的交汇融合,又出现了除民歌以外的民间表演艺术,如打鼓说书、高腔皮影和各种各样的民间舞蹈。它由过去的“唱”故事发展到“演”故事,剧本情节也由简单变复杂,人物性格由直白变丰富。这时,根据剧本的要求,唱腔便逐渐吸收融合了“高腔皮影”和“钢镰大鼓”的音乐精华,而出现了以戏曲名称、唱词内容命名的曲牌,如“赶船调”、“摘花调”、“冷饭店调”、“梳妆调”、“夫妻观灯调”、“补缸调”等,后来随着一曲多用的长期延续和传承人不断的揣摩推敲,又逐渐提炼产生出以“北纽丝”为主腔的系统唱腔:既有男腔也有女腔,还有男女对唱的声腔。除此之外,出现了更多风趣活泼、生动幽默的民间小调。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的唱腔音乐结构,都是以“宫、徵、羽”(即唱腔的落音在1、5、6)上较为多见,这与本地民间小调音乐的调式结构相吻合。但也有很少的近关系调性转换而形成的“商”调式,如“摘花调”的落音在“2”上。这看起来好像是“商”调式,其实是“羽”调式短暂的临时移位。这种音乐处理手法,使唱腔产生听觉上的变化,具有动感和新鲜感,更丰富了唱腔。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早期无丝弦乐器伴奏,而是运用接腔和打击乐同行,这种接腔声和铿锵有力、催人奋进的锣鼓打击乐交融在一起,所形成了的刚柔相济的共鸣氛围,产生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是它的音乐特点之一,这与本地的高腔皮影戏的接腔形式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这种形式运用在某些特殊的地方,能达到丝弦乐器达不到的效果。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的唱腔以本地语言来依字行腔,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与乡土气息,所以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家乡水家乡饭,吃起来好舒坦;本地腔本地锣,听起来好快活”的民谣。可见北路子花鼓戏的唱腔是多么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地方戏曲的特色主要表现在音乐上,以下将从音乐主腔、各种曲牌和打击乐以及有代表性的演出本介绍大悟北路子花鼓戏,供爱好者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