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问答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注册 登录

2014-10-09

来源:

作者:张开礼 张孝济

浏览次数:0

【字体:

大悟钢镰大鼓(图文)





















大悟钢镰大鼓

 

钢镰大鼓,又称钢镰鼓书,群众称之为“打鼓说书”或“说善书”。为了区别于我省南部用云板伴奏的“湖北大鼓”,因此又被称之为“北路子钢镰大鼓”。钢镰大鼓流行于大悟县及周边地区。早期,艺人们以走乡串户、沿门乞唱的活动方式谋生,后来发展成“点棚打场”的专业性演出。如今,每逢农闲季节,或农家的婚嫁宴请、老人寿诞、乔迁新居、金榜题名等喜庆之日,艺人们便应邀到场助兴,随处可闻钢镰和鼓的“咚令个叮”的悦耳声。他们以两片月牙形钢镰,一架七寸小鼓,轻装上阵,摆桌开卷。说唱时,艺人尽展平生本事。那优美的韵腔,精到的表演,抑扬顿挫的当地语音道白,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听众听得如痴如醉,好不过瘾。所以钢镰大鼓艺人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民间文艺的轻骑兵”。

一、钢镰大鼓的历史及传承

据考证,钢镰大鼓来自北宋末年的鼓子词。在沈知白教授的遗著《中国音乐史纲要》一书中就谈到,“鼓子词起源于北宋的末期。赵令畸作《商调蝶恋花》十二阕,咏叙《会真记》张崔的故事。每阕截取原文散序,各阕反复用同一宫调。”由此可见鼓子词是将说书和歌唱合二为一的一种叙说故事的说唱艺术形式。明清时期流行的鼓子词(大鼓)到近代后,吸收了大量各地民间音乐的曲调,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的大鼓。如: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胶东大鼓、梅花大鼓、梨花大鼓等。其实钢镰大鼓的前身叫犁铧大鼓。犁铧大鼓是清代嘉庆年间盛行于山东、河北、河南部分地区的一种鼓书。这种鼓书在早期的说唱中,艺人使用两块犁铧碎片敲击伴奏,后改为月牙形的钢镰或铜镰以增加音色的明亮和外形的美观。所说的梨花大鼓是对犁铧大鼓的美称。因大悟县与河南省接壤,语音近似,梨花大鼓很早便在大悟及周边地区流传开来。后来在传承过程中,艺人们大量吸收了大悟及周边地区的民间音调,并以当地方言依字行腔,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浓郁大悟地域特色的一种曲种。清末时期,钢镰大鼓继续向南发展,艺人逐渐改钢镰为木质云板,改“鄂东北语音”为黄(陂)、孝(感)语音,改弱拍起唱为顶板开腔,逐渐形成了现在流行我省黄陂、孝感一带的南路子大鼓,1956年被改为湖北大鼓。

据大悟县新城镇老艺人颜善俊介绍,鼓书分八门,即:高、长、财、大龙、小龙、金、锡、银。钢镰大鼓属财门。据艺人胡先和(大悟县吕王镇人)、颜善俊、傅东超、梁志国等介绍,鼓书艺人按辈份排字,即:“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宁,未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新,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据胡先和说,他属“合”字辈,也就是说他是第16代弟子。由此可见钢镰大鼓的历史久远。

艺人颜善俊说,他的师傅余少甫(1911-1971年),是大悟县新城镇人,生前会唱道教经文、皮影、说鼓书,文化造诣较深。他先后带徒江志云、姜光荣、李服强、姜德平、颜善俊、颜帮佐、张友猛、张友智等人。张友猛又带张孝林、胡凡林、李定山为徒。张友智又带张海林、张友春、胡波田为徒。余少甫的师傅为谁,无从查考。余少甫的传承弟子已有五代了。

据大悟县高店艺人张友荣回忆,他的师傅是大悟大新镇张继良,会吹唢呐,会唱皮影,张继良的师傅是本镇的朱朝宽。朱朝宽有两个徒弟,张继良和潘怀杰。张继良又带涂修武、涂修道、张友荣为徒。从朱朝宽算起,师徒关系也有四代人了。

吕王镇鼓书艺人胡先和讲,他的师傅李自清(1866-193319岁学艺,先后共带了八个徒弟。李自清的师傅杨明清(1824-1887),河南光山北向店人,是个教书先生,白天看书,晚上说书,很有名气,先后带出六个徒弟。杨明清的师傅是谁,已无法查证。胡先和本人生于1919年,13岁学艺,向他学艺的有:周宗臣、周宗柱、董家其、肖建瑜、闽征猛、徐大坚、王建军、邓建洲、杨李洲等十人。董家其又带叶再明、熊应权、肖建华、钱运军等为徒。据此,胡先和所述他本人师承关系有五代人,但按胡先和的辈分算起,应该是第十八代传人了。

三里镇的鼓书老艺人邓心元讲:他父亲邓老十从师于河南黎故风老艺人,邓老十带了高国忠、邓心元、李光洁、段昆等4人为徒。高国忠又带余登华、陈明文、高申富、华大潮、等人为徒。段昆又带李登成为徒。李登成又带陈安远、耿昆为徒;陈安远又带陈继桥为徒。从黎故风算起已有六代传人。

从以上传承情况看,可推断出钢镰大鼓在大悟县及周边地区至少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了。

过去,钢镰大鼓艺人的行规甚严,艺人出于生计,在行业内用盘问方式审查对方是否是真正从过师的正宗艺人。艺人称这种方式为“盘江湖”,或叫“打局子”。其目的是防止外来或假冒的艺人侵占本地行艺地盘。比如,当两个行艺人见面之后:

甲问:什么叫江?什么叫海?

乙答:眼为江,嘴为海。

甲问:你归那个窑?(指住地)

乙答 :我放了师兄的快(“放快”为方言,意为说漏嘴,说错话之意),先打嘴后说话,我住某某地方(指行艺的临时住地)。

甲方:你朝谁为师。

乙答:我先生姓某。

甲问:叫么事?(“么事”为方言,即什么)。

乙答:在家子不言父母,出外徒不言师,先打嘴,后说话,我师傅叫某某。

甲问:你从哪池子来?(意哪个方向来)。

乙答:我从土池子来(意从东方来。艺人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叫土、木、水、火)。

甲问:师兄的财份是好的吧?(指生意如何)。

乙答:彼此一样。

在这成套的盘问对答中,相互就可从中摸清对方是否是从过师的行家里手,若是同行人,则要请至家中吃喝招待,论宗排辈,按辈称呼,还可以交流技艺;如果回答不出,则会受到歧视,没收道具,并被赶出行艺的地盘。在日常生活用语中,艺人也常用隐语对话,盘问对方。在同一客店住时,如借火抽烟,则说请传个丙(指火);吃饭时说:请用水波醋(指豆腐);请用埋头苗须子(指萝卜)。如果对方不懂,行动错误,则知道对方不是从师学艺的同行人,就要受到出饭钱、出客房钱的惩罚。

在行艺中,艺人说话还有很多禁忌,认为犯忌则有碍利市,会遇事不顺。如艺人早上出门行艺,禁说“八大快”,即:龙、牙、虎、狼、豹、鬼、神、梦等八个字。另外还忌“七十二小快”,如“火”、“鼓”、“钢”等字。遇着这些字,常用其它吉利字眼代替。比如鼓架叫摇钱树,钢镰称抓钱手,鼓称聚宝盆等。现在艺人虽已不用这些行话隐语,但在他们之间产生纠纷时,有时也用这种方式来为难对方,以求在矛盾解决过程中有利于自己占据上风。

二、钢镰大鼓的表演形式

钢镰大鼓艺人行艺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

一是赶会。这是艺人们最为活跃的场合。因农村赶庙会(或物资交流会)的人多,演出有较多的收入。同时,各路艺人纷纷前来赶场,也是互相学习的好机会。当然,这种艺人聚会演唱,也就自然地形成了在庙会上打场对垒,一比高低之势。但因庙会次数有限,艺人们一年中难遇几次。

二是赶酒宴。农村中婚姻嫁娶、生子祝寿、金榜题名、乔迁之喜时都要设酒摆宴,只要打听到谁家有喜庆吉日,艺人便前去赶酒。在主人门口燃放一小挂鞭炮,再唱些吉利颂扬之词,就会得到一餐酒饭或一点钱财。如果艺人唱得好,主人还会把他留下,为客人们助兴演唱,报酬就会更为丰厚。

三是坐乡塆。这是艺人行艺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农闲时,在农村稻场、塆前庭院或农家堂屋,摆桌开卷,每晚说书,一说便是十天半月或更长时间。由村里的头人将艺人派到各家吃饭,各家出米粮或其它农特产品给艺人作为报酬,艺人再拿到集市上变卖换钱。

四是坐茶馆。这是技艺较高艺人的行艺方式,他们可给茶馆招徕更多顾客,收入由茶馆老板和艺人按一定比例分成。

五是说门书。艺人们把走乡串户,沿门乞唱的方式谓之说门书。这种早期的行艺方式,现在部分艺人还在沿用,他们因水平较差,一般收入较少。因此除晚上定点演出外,白天他们还就近走乡串户演唱,增加点收入。

钢镰大鼓以坐唱形式为主,有时也站唱,并辅以一定的动作表演。左手执两块月牙形钢镰或铜镰,右手执木制枝条击鼓(七寸小鼓),两手配合,击出有节奏的鼓声和金属片碰击声。钢镰和鼓既是伴奏乐器,也是手中的表演道具。

钢镰大鼓以鄂东北地区的大悟县及周边区域的方言声调行腔和说白。艺人有“长书三唱七说,短书七唱三白”之说,意即长书以说为主,以唱为辅;短书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书帽和小段则全唱。唱词讲究音韵,全段书通常是一韵到底。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也有不规则的多字句,因此,常用一些衬词来填充音节上的不足。

在说书之前,艺人总要先说唱一些逗趣的题外段子,吸引观众,以候观众到齐,并使场内安静。艺人称之为打闹台,之后才转入说正书。打闹台要视具体情况,可长可短,见景说词。此外,艺人十分重视书前韵腔,因为从中可看出艺人的技术水平。即艺人所说,“说书人中不中(即好不好),要听头三哼”。到正书开始,就要求越说越紧凑,艺人们常说:“先松后紧,越听越有瘾;先紧后松,说到末了都不中”。因此,一般都是说到引人入胜之处结束,卖个关子留个悬念,请听下回分解。

三、钢镰大鼓的唱腔特色

钢镰大鼓的唱腔属板腔体的曲式结构,常以各自流派的四平腔为主,他们在鄂东北各地演出形式虽大致相同,但唱腔却是因地域、传人及演唱人的不同而互有差异,名称亦不同。在大悟境内的唱腔就分高腔、平腔、变腔、新腔等几大流派。据大悟新城镇老艺人颜善俊和大悟高店乡艺人张友猛介绍:从师学艺首先要苦练敲击钢镰的功夫。多看历史古典小说,这是两大始终不能放松的基本功。师傅在基本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才逐步传授技艺,先传授书帽、短篇鼓书较固定的唱段;再传授中长篇鼓书的书路子和一部分通用的唱词。通用唱词要注重两大方面:一是对历史朝代变迁的叙述,二是对各种人物的描写,生动描写人物犹为重要。跟师傅学钢镰大鼓的唱腔,重要的不是学师傅的音调,而是要学敲击钢镰和击鼓时如何同唱腔结合。如何掌握其曲式的结构,如何运用自如地掌握后半拍起音的技巧,使唱腔灵活多变。至于演唱的音调,师傅余少甫没有做硬性规定,师傅说:你既可以模仿师傅的音调,也可以自创音调。你最好是用说书的那个地方老百姓最喜欢的音调来装腔。唱腔以好听,顺口,又与鼓镰声相协调为佳。因此,艺人常说,我们说书人书路相同,唱腔不同,各唱各的调,各装各的腔,十人九异。

【高腔四平】是以大悟中部,即高店一带朱朝宪、张经良、张友猛、张友智、陈安远等艺人为代表唱腔,艺人称为高腔。高腔气质高亢明亮,刚健有力。艺人演唱时,有较多的表演动作,比其它的唱腔显得更为生动活泼。

用高腔演唱的钢镰大鼓唱腔有[高腔四平][高腔慢四平][高腔慢四平叹调][高腔四平]的唱词以七句式最为常见,而[高腔慢四平][高腔慢四平叹调]则可唱七字句,亦可唱十字句。它们的音乐多为上下句式结构。[高腔四平]的上句一般多分作两个分句,分句间以鼓板过门;下句则不分句逗,一气呵成。上句的句尾落音比较自由,可落“2”、“3”、“1”、“6”;下句一般落在“5”上,绝少例外。当在长篇书目中反复演唱并不断地变换第三句滞后的奇句句尾音时,则往往会产生一种四句结构的效果。[高腔慢四平]一般都是上句落“6”,下句落“5”,偶尔也出现上下句均落“5”的现象。[高腔慢四平]音调可长可短,节奏可松可紧,往往因人、因曲目而异,[高腔慢四平][高腔慢四平叹调]属于同一类型。

【平腔】是大悟东部吕王一带以胡先和、周宗柱、肖建瑜、董家其、王建军为代表的艺人的唱腔。平腔旋律进行平稳,特别是拖腔优美动听。

【平腔四平】[平腔四平][高腔四平]的唱腔、结构相似,但高腔的旋律起伏较大,常出现七度、六度、五度、四度的大跳。而平腔旋律虽有时也出现大跳,但较之高腔则要少得多。根据不同的用途和不同情绪的需要,平腔又有[平腔四平][平腔引腔][平腔叹调]之分。[平腔引腔][平腔四平]的腔头,由一句唱词及衬词构成,音调悠长,节奏松散,长者可达二十余板,一句之后马上导入[平腔四平][平腔四平]是一个节奏规整的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主要用于表演故事,它与腔头相连接,二者一张一弛、一松一紧,对此鲜明而富有情趣。

【变腔四平】是大悟南部新城一带以李顺服、颜邦佑、李服经、姜光荣等艺人为代表的唱腔。[变腔]似说似唱,特别在中长篇节目中更为突出。唱腔由四句构成,第一、第二句尾音均落“5”,第三句落“6”,第四句仍落“5”。

【新腔四平】新腔是在大悟新城一带以余少甫、颜善俊等为代表的艺人创造的。新腔皆取材于鄂东北民间的田歌、灯歌、小调。既可以顶板开唱,也可以让板开腔。它与流行于我省黄陂、孝感的湖北大鼓(南路子)较为接近,但又不尽相同,是钢镰大鼓向湖北大鼓演变过程中的中间艺术形态。

上述几种唱腔,是大悟县内各流派的基本唱腔。这些派别的艺人有的虽出于同一师傅的心传口授,但因各人的情趣不同,唱腔上存在着大同小异的变化,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

钢镰大鼓是板腔体曲式结构,它根据各流派的基本唱腔通过不同的节奏、速度变化形成不同的板式,如[引腔][叫板][悲腔][垛句][叠句][紧句][套腔]等。

【引腔】用在说书开始时的唱段,示意演出正式开始,艺人称之谓[引腔],也称[开场调]。是由基本曲调放慢、拉宽节奏形成的悠长节奏。旋律婉转,节奏自由。

【悲腔】又叫[叹词][叹调],也是基本唱腔旋律派生出来的表现痛苦、悲哀、凄惨之情景,每句都落5音,常出现#4过渡音,速度较慢,顶板开腔,与基本唱腔形成强烈对比。[悲腔]除四句式外,也有二句式。二句式结构前加入[叫板]和第三句扩充,使之有完整感。

【叫板】是[悲腔]前的一句唱腔,有引导[悲腔]的作用,并有渲染气氛的功能,实际上已成为[悲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时也用作其它唱腔的引子。

【垛腔】是艺人处理较长唱词的板式,用嵌字方法进行垛的处理,一字一音,常常打破唱词音节的强弱关系。

【紧句腔】是根据情绪的需要,将若干词句紧密联系起来,达到一气呵成、急促有气势的效果,多为上下句结构。

【四平套腔】艺人常在[四平]的第二、三句中套进若干像排比句式的唱腔,或在第三句进行扩充发展,将多句唱词套进去,这种唱腔伸缩性较大,内容处理不能中断,中途不宜甩腔,而唱词句式又比较多。

【叠句子腔】把多对上下句结构的唱腔重叠起来的一种结构,它与[套腔]的区别在于不用[四平]的一二句作句头,它与[紧句腔]同是上下句结构,区别在于[紧句腔]没有鼓镰间奏,是一气呵成,有急促感;而[叠句子腔]有鼓镰作间奏,速度较慢而平稳。

【拖腔】钢镰大鼓无论哪个派别,或在唱腔形式、结构上发生什么变化,在唱腔结束时都要归回到基本曲调的拖腔上来,并显示出不同的风格。

平腔派的拖腔一般则是带补充终止式的拖腔,变腔派的拖腔常用在大的段落或全书最后,在唱腔中间很少用。

钢镰大鼓中的一些不同唱法,艺人均有不同的腔名,其中除了[引腔][拖腔]之外,其余的实为节奏、板式和句式上的变异,并没有形成互以区别并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腔”,但这些“腔”、“句”在表达不同内容的唱段中,却具有积极意义,能使唱腔抑扬起伏、灵活多变,从而避免了唱腔的平庸单调。

四、钢镰大鼓的题材

钢镰大鼓的书目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以传统书目居多。它包含了:

武侠类:如《七剑十三侠》、《三侠五义》、《大八义》、《昆仑剑侠》、《九女刀兵传》、《三侠八俊•十二雄》、《响马传》、《七侠五义》、《泰山剑侠》等;

公案类:如《包公案》、《刘公案》、《彭公案》、《施公案》等;

传记类:如《飞龙传》、《正德下江南》、《岳飞传》、《鹦鹉传》、《水浒传》、《五子反唐传》、《杨家将》、《金仲传》、《秦瑛征西》、《隋唐演义》等;

神话类:如《东游记》、《济公传》、《封神演义》等;

言情类:如《金锣五环计》、《蜜峰记》、《十把穿金扇》、《许嘉春投亲》等;

中篇书目有:《李逵夺鱼》、《十字坡》、《曾头市》《杨志卖刀》、《三顾茅庐》、《龙凤呈祥》、《燕王扫北》、《呼延庆打擂》、《平顶山》、《金鞭记》、《飞剑奇侠》、《四宝图》、《济公和尚闹东京》、《妙排火牛阵》、《乾隆皇帝游江南》、《粉妆楼》、《小姑贤》;

创作的新书目有:《陈杏兰翻身记》、《苦大仇深》、《春暖花开》、《烈火金钢、》《平原枪声》、《虎口拔牙》、《新儿女英雄传》、《三吹收工号》、《枯木逢春》、《多子多孙不是福》、《水落石出》、《再生缘》、《称父亲》、《李师长三捉刘亚卿》、《巧设迷魂阵》、《鼓书逢春》等。反映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李先念在抗日战争中的故事《李师长三捉刘亚卿》,在1983年湖北省第二届百花书会上荣获三等奖。

钢镰大鼓已作为大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进入湖北省非遗保护名录。我们坚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艺人及专业人员的不懈努力,大悟钢镰大鼓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 主办单位:中共大悟县委 大悟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大悟县融媒体中心 网站联系电话:0712-7238365 投稿邮箱:hbdawu_gov_cn@163.com
  • 网站备案编号:鄂ICP备08000660号-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12-7238365 举报邮箱:hbdawu_gov_cn@163.com
  • 鄂公网安备 42092202000011号;  网站标识码:4209820003   技术支持单位:孝感市门户网站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