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问答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注册 登录

2014-10-09

来源:

作者:张开礼 张孝济等

浏览次数:0

【字体:

大悟高腔皮影戏(图文)


城关镇礼山皮影班的皮影图谱摄影:胡鑫

城关镇礼山皮影班明自成收集、整理的手抄皮影剧本摄影:张开礼

新城镇家兴皮影班赵泽海、段光鹏正在雕刻制作皮影摄影:张开礼

新城镇家兴皮影班赵泽海的皮影制作工具摄影:张开礼

2009年吕王镇“三合”皮影班在吕王镇福利院演出《封神榜》摄影:周向阳

20109月新城镇家兴皮影班在新城镇周河村演出《三婿拜寿》摄影:邓作和

20109月宣化店镇李述明皮影班在宣化店演出《薛仁贵征西》摄影:胡鑫

2010年城关镇礼山皮影班在城关镇蔡田河农舍院内演出摄影:邓作和

201110月大悟高腔皮影戏进中小学校演出摄影:张开礼

201111月,大悟楚才高中聘请老皮影艺人明自成为学生讲述大悟高腔皮影戏的影子表演艺术摄影:邓作和

大悟高腔皮影戏

 

据史料记载,皮影戏最早诞生于两千年前的西汉,成熟于唐宋,极盛于清代。在封建皇宫里有严格规制,“皇娘、妃子”是不能被平民看见的,为了让她们也能看戏,皇上下诏在舞台前挂一道纱幕,可是她们又看不清戏子,于是聪明的戏子就发明了在幕后操纵表演的影子人,俗称“影子戏”。

相传,大唐睿宗李旦爱好戏曲,每日扮演丑角,在御戏班里尽情戏耍,有一次回宫后十分高兴地对正宫娘娘胡凤姣说:“可惜你是女流之辈,不能上台唱戏,如果你能上台与朕一同唱戏该多好啊!”胡娘娘博学多才,听皇上这样一说,倒启发了她的兴趣,便在后宫安排宫娥、彩女用厚纸剪成各种人形,有皇帝、大臣、军卒、农民等等,把肢体用线连上,四肢活动自如,再用白布做成幕布,幕内点上灯光。胡娘娘在里面唱,宫娥、太监在外面看,与唱大戏一般。因隔着幕布,既不失娘娘的体面,又能娱乐,皆大欢喜。唐王李旦一见无比高兴,连声夸奖:“真聪明也!”于是赋诗一首:“自从盘古到今秋,唐王爱戏宫中游,三宫六院剪纸马,留传世人解忧愁。”

根植在鄂东北的大悟县高腔皮影戏,流行于大悟县及其周边地区。“皮影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全国各地都有,在影子制作和表演上具有趋同性,但在唱腔艺术上却不尽相同。从大悟皮影戏的唱腔来看,它属于高腔皮影,具有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将从大悟高腔皮影的“发展状况、表演形式、剧本风格、艺人传承、改革试验、唱腔音乐”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发展状况

大悟高腔皮影戏,婉如仰天长啸的一支喇叭花,萦绕在层峦叠嶂的山巅,回荡在山沟村湾之间,扎根于大悟民间沃土之中。无论是在文化生活比较单一的过去,还是在文化比较繁荣发达的今天,只要农村某湾唱皮影戏,周围村民都会早早吃罢饭,搬椅扛凳赶到戏场抢占最佳看戏位子,尽情享受皮影戏的魅力,深夜散场后,回家的人群中还不时传来学唱皮影戏的吼叫声。更有趣的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戏迷们常常即兴填词,把唱皮影戏作为一种生活乐趣。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家人要请客,头一天嘱咐妻儿,千万不要在客人面前唱皮影戏,搞不好要出丑。宴席开始后,父亲突然发现少拿了一套餐具,便情不自禁地唱起来:“桌上少了盅和筷”,儿子一听慌忙边送边唱:“孩儿后面送得来”,父亲发现儿子又唱起了皮影,生气地一拍桌子唱道:“我昨天说的什么话?”妻子一听赶忙从厨房出来解围唱道:“小儿年轻你莫怪。”满桌客人也受了感染,都哈哈大笑,高兴地接起腔来。这时父亲才觉察到是自己先出了丑。虽是笑话,却生动地说明了皮影戏已经渗透到到老百姓的生活之中。

解放前,大悟的高腔皮影戏是逢年过节、操办喜事、举行庙会必不可少的节目。现在的农村,活动方式虽多,但仍代替不了皮影戏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因为皮影戏不仅有像“看大戏”的特点,同时还有庆贺和许愿的功能,因此农村每逢在结婚、生子、老人祝寿、孩子满月、满十岁和乔迁新居等喜庆日子,都要请皮影戏班唱戏。特别是孩子考上了大学,那简直就是整个家庭最大的喜事,首选必然是请唱皮影戏来娱乐庆贺,更以此形式虔诚敬神,了却心愿,届时还要摄像留念。

据老艺人周必顺回忆,1960年仅新府小公社就有皮影戏班13台。

据皮影戏的爱好者和支持者---企业家付敬怀介绍,1958年姚店乡一个大队的11个小队就有皮影戏班12台。那时,全县皮影戏班有300台以上,是大悟县皮影戏的鼎盛时代。

文化大革命中,皮影戏也同其它民间艺术花朵一样,受尽了百般摧残:“皮影子人”被当作封建残余遭火烧,皮影艺人被当作封资修遭批斗,艺人们发誓永远不唱皮影戏了。可是热爱皮影戏的戏迷们,却暗中帮助艺人们把“影子人”藏起来,他们坚信,群众喜爱的皮影子戏总会有出头之日。

粉碎“四人帮”后,文艺得解放,皮影艺人扬眉吐气了。1977年全县皮影戏迷把所藏的“皮影子人”集中起来,只能凑够8个班子。为了尽快繁荣民间文艺,大悟县人民政府连续三年召开了民间艺人代表会,举办了两次皮影戏汇演,皮影戏班迅速发展到186台,艺人1300多人。1981年春节大悟县农村出现了“百台皮影闹山乡”的空前盛况。

二、表演形式

大悟高腔皮影戏与平原地区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

1、组班状况:组班多数为“八人班”,前场三人轮换演唱,后台五人操打击乐器,当前场一人演唱时,后场众人齐声接腔,并配上明快的打击乐,和着嘹亮的唢呐声,那高昂激越的唱腔回荡在山间田野之中,异常热闹。后来出于“减人增收”的需要,艺人们练出一专多能的本领,前场在演唱空隙带后场小件打击乐,这样,戏班只需六人甚至五人,也可以达到同样的艺术效果。

演唱者必须具备嗓音好、戏路广、通用唱词多,操作皮影子形象逼真、动作熟练,生旦净丑各种角色都能演唱的本领;

所用的打击和吹奏乐器有:小鼓、锣、大钗、小钗、马锣、喜锣、梆、云板、唢呐、笙等。不论是操作打击或吹奏的艺人,必须具备身体素质好、听觉灵敏、节奏感强等条件,方能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

2、演出纪律:为了取得较好的演出效果,戏班对艺人有着严格的纪律要求,即“行规”。演员登场后不许拉家常,要立即进入表演状态。对所担任的人物(影子人),必须按出场顺序提前摆放好,以防手忙脚乱。演出前要静静地候场,调动表演情绪。人物的表演情绪大体归纳为“雷、火、悲、欢”,表演者要通过自己的激情去演唱,感染观众,使演唱氛围达到圆满的艺术效果。

3、素质要求:皮影戏不像舞台剧一人扮演一个角色,而是要演唱多个人物,所以戏路要娴熟,生、旦、净、丑行行精通,可见皮影戏艺人的素质要求是多么高。在农村,群众称皮影艺人为“先生”,即是有学问的人。师傅教徒弟也要求要有“先生”的风度,举止文雅,服装整洁。总的说来,皮影戏艺人的道德修养和艺术素质的要求很高。特别对前场演唱的艺人要求更高,每次演唱都是对自己艺术功底和表演实践的一个检验。

各种人物的出场,都有一段表白或唱词,用来自我介绍人物。如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出场,就可念:“老汉今年七十多,好比路边草一棵,昨天吃罢筵席酒,不知明朝活不活”等词。又如一个反面和尚出场,就可念:“朝也修来暮也修,不吃猪肉吃狗肉”等词。

皮影艺人师傅一般都要求徒弟熟读《千家诗》和《增广贤文》,因为这些读物通俗易懂,雅俗共赏,为观众所喜爱,并且有教化引导功能。还必须精读历史书籍,把历史朝代的前后顺序搞清楚,最忌讳把后朝的故事扯到前朝来唱。这种现象不仅会引得观众哄堂大笑,还会受到师傅的严厉批评。艺人在演唱时,一旦感到唱词贫乏或忘词,就可用约定的手势向同场演员或后场求援,其他艺人都会有“救场如救火”的精神及时提醒或接戏。

前场演唱的艺人必须精通诗词的“十三辙”。为使一场戏从表演风格到唱腔艺术有所变化,使之显得丰富多彩,在唱词的韵脚上要随时根据剧情的变化而合理的变化。比如《杨家将》中杨令婆哭叹杨令公和七个儿子的一段唱词,在不同的剧目中就用不同的韵脚唱。

后场操打击乐的艺人必须学会多种套路的锣鼓经,而且要有一人操作几种打击乐器的本领,还要练出一边敲打一边接腔的音乐素质。在整个演出过程中,后场打击乐必须听从前场演员的指挥,戏中人物不论“生,旦、净、丑、仙”的出场顺序和情绪,全在前场演员掌控中,后场根据人物的需要而变换。打击乐一般有“大出”、“小出”、“拉山子”、“司钹”、“倒板”、“摇板”、“扎板”等曲牌。

4、道具风格:分四大类,一是舞台、二是人物、三是动物、四是静物。

(一)舞台:皮影戏传统的舞台是用纯白色的布制作成透光性能很强的影幕,幅度一般长为65寸,宽为45寸,搁置在长条案板上。影幕上方两端,用竹棍向后稳稳地连接在立柱上,竹棍用来挂皮影子人。影幕内分前场和后场:案板处为前场,案上有“惊堂木”一块,表演时以示威风;其余为后场,有条理地安排着各种打击乐。

人物:“一担箱”的“皮影子人”中总正身为50套:其中能分为两截上身、两只脚、两只手的有48套;另两套是“报信”(即兵卒),身和头连在一起。人头和帽子的搭配规律是:一身三头六帽。人头按老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妖怪(《封神榜》中的)制作,共计人头144个,帽子288顶。

皮影子人服饰分为“大场、中场、小场”。

大场为文官服装:龙靠分青、黄、红、白、黑五色,皇帝穿黄色、幼主穿红色、包公穿黑色、文官穿白色、奸臣穿青色。文武进、道巾、袈裟、红补(县官)、八团(员外)、绣花衫(学生)、黑板(道人)

中场为武官服装:虎靠、半靠、龙剑僚、车巾(哪咤)、赤身(赤膊)、独脚龙、猴褂、花僚。

小场为旦角服装:龙靠、虎靠、半靠、文武进、黑板、相公装、彩袄、绣花衫。

还有一种叫做“文武进”的服装,男女都有。即服装左右分成文武两种式样,在表现文一边的手指是伸出二指,表现武的一边是掐着拳头。

(二)动物:牛皮制作的十种,龙、虎、马、牛、狮、象、狗、鸟、凤凰、麒麟。

(三)静物:牛皮制作的十种,堂面(桌椅)、面案(香案)、金殿、点将台、花、轿、桥、城池、船、人马靠。

三、剧本风格

大悟高腔皮影戏的表演特点,极富于“上天入地,放宝擒妖”的夸张手段,因此它的剧目既有传统的历史剧,更有神话剧和武侠剧。仅李述明班和礼山班就有活本子戏300多部,演唱时间最长、表演最夸张的莫过于《封神榜》了。

据搜集所知,中长篇皮影剧目有:《杨家将》、《岳飞传》、《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小五义》、《七剑十三侠》、《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呼家将》、《封神演义》、《天宝图》、《地宝图》、《五虎平南》、《彭公案》、《施公案》、《刘公案》、《五女兴唐传》、《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孙五子下山》、《血淋牌》、《罗通扫北》、《赵匡胤征南唐》、《反昆仑》、《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吴越争战》、《复唐传》、《孔子困蔡城》、《杨继业下河东》、《前七国孙庞斗智》、《五子反唐》、《杨六郎下河东》、《后七国》、《绿牡丹》、《穆桂英智破天门阵》、《楚汉相争》、《郭子仪征西》、《杨宗保招亲》、《王莽赶刘秀》、《渔阳兵变》、《呼杨合兵》、《昆仑剑侠》、《残唐五代》、《呼延庆打擂》、《北元魏分东西》、《战登州》、《杨七郎打擂》、《南北朝》、《粉妆楼》、《陶公案》、《说唐传》、《飞龙传》、《小西天》、《少林五侠》、《五虎平西》、《五虎英雄传》、《恩仇缘》、《包公剑侠》、《天宝图》、《地宝图》、《三门街》、《七灯七剑》、《乾坤印》、《小林女侠》等近百部。

单本剧目是为了在一至三天的演唱时达到一个小团圆,就把中长篇书目拆散,依小情节命名,据统计有200本以上。

剧本都是梗概式的“活本头”。它是师傅根据历史小说的情节划出“戏路子”和人物出场的顺序以及情绪状态,在演唱时,艺人就是以“本”中提示的人物、场次和情节为纲,去尽情发挥。这个尽情发挥的基础,除了有熟练的艺术实践和丰富的生活积累外,更多的是要掌握合乎人物历史时代和人物性格的唱词,他们称之为“纲鉴词”。“纲鉴词”可以说是艺人的宝贝,谁掌握和记得的“纲鉴词”多,谁就占据了舞台的主要位置。也可以说,只要掌握了丰富的“纲鉴词”就可以自编自创连台本戏。大悟县曾有一个皮影戏班,改革开放后被南方请去唱皮影戏,一唱就唱了四个月,唱“翻了箱”(意思是唱尽了),再没有剧目唱了。对戏班的艺人来说,这是件“丢人”的事。于是大家一商量,由师傅牵头,把唱过的戏剧情节重新巧妙地构思组合成一本戏,人物的名字重新起,地点就用大悟县的“二郎、新城、河口、夏店……”,山名就用“礼山、泉水寨、仙居顶、五岳山、娘娘顶…”接着又唱了十几天,因那里的群众喜欢这种皮影戏唱腔,仍然是看得津津有味。

大悟高腔皮影戏的唱词韵律与节奏较为讲究,一般来说,上句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但下句必须用平声。每句唱词字数结构较灵活,有五字、七字、八字、九字、十字不等,但比较注意音节,如五字句为“二三”、七字句为“二二三”、八字句为“三二三”、九字句为“三三三”、十字句为“三三四”等。无论哪种格式的唱词段子,最后总有一个单句,这是唱腔结构的“结尾”所需,即艺人称之为“放溜”。演唱时,各式唱词中有时也任意加进各种衬词或衬字,这是唱者为了演唱上口、方便灵活,使听者感觉亲切、通俗易懂。

四、艺人传承

大悟高腔皮影戏有南、北流派之分。

北派 流行在大悟的宣化店、三里城、大新店一带。其中:

宣化李述明班 现有人员:李述明、施业恒、石仕初、喻凤金等4人。

宣化詹才喜班 现有人员:詹才喜、李光亿、程世友、董光才、董文亮5人。

宣化陈绪伦班 现有人员:陈绪伦、潘传江、赵炳昌、李宏进、赵树昌、黄成良、张秀琴等7人。以上三个班共16人,演出时以一个班为主互相帮助。

三里邓心元班 传承:(前不详)第三代:高自灵、陈明志、熊行凯、黎故风;第四代:邓老十、陈重召、邓道礼、李光浩、李登献、付长安、余登和、余登华;第五代:邓心元、卢刚富、吴笃森、张道红、刘胜明、李登高;第六代:陈言明、郭道礼、谈发贵、林兆德、宗少怀、刘光咏、耿昆。现有人员:邓心元、余登和、郭道礼、熊行凯、李光浩、李登献等6人。

大新九岗班 现有人员:陈安远、涂修武、胡传胜、涂修道、彭树立、彭树国、甘子理、陈经桥等8人。

南派 流行于大悟县的13个乡镇。目前大悟全县完整的只有六个班:

大悟县内皮影戏艺人公认的“始祖”为张育堂(尊称白胡子,为1880年至1960年人)、张朝鹤、张朝宾;传二代颜宗亮(尊称黑胡子)、颜宗华、段世亮、段世权、颜善银。此后分为两支戏班:一为礼山班,一为家兴班。

城关礼山班:第三代传人张守政、张世顺、张守主、张守堂、张守义、张守成、张清源、张清朝、张清才;第四代传人张家给、夏邦进、邓世伟、邓继宪、邓世朝、邓继万、邓世章、明自成、李仁国、段乃进、付敬怀。现有人员:付敬怀、李仁国、明自成、万美科、夏邦骏、段乃俊、张家集、李家才等8人。

新城家兴班:三代尹维禹、赵泽海、周必双、周必先、周必顺、周必志、周必武、周志乐、周必礼、周志发、段光朋、段光涛;四代段光强、丁业友。

刘集沙河班:班主刘和帮,共有刘华炳、刘文启、刘新帮、刘华念等5人。

四姑班:1902年第一代,班主姚传宗,共有雷绍保、雷绍园、雷绍凯、雷用盛、雷绍珍、雷绍应等8人。1940年第二代,班主雷绍保,共有雷绍基、雷绍禄、雷绍启、雷祖葆、雷祖高等6人。1980年第三代,班主雷绍基,共有雷绍福、雷绍禄、雷绍启、雷祖葆、雷道全、金忠栓等7人。1990年第四代(即现有班),班主雷绍福,共有雷绍启、雷绍禄、雷绍喜、雷祖兴、雷道全、金忠栓、雷绍发等8人。

夏店班:班主邓从凯,共有邓德伟、邓德名、邓胜芳、邓道忠、邓从武、邓道焕等7人。

吕王三合班:班主周启顺,共有周佑金、徐子平、徐子华、周佑玉、周启全、何泽仲、何德绵等8人。

何店班:班主邓国富,共有邓国英、邓高尧、段国扬4人。

此外还有一批第三代有声望的皮影艺人,他们是:阮祥洲、张家富、李方银、包光胜、李如成、余士善等。

还有许多没有戏班的零散艺人,他们是:河口镇的阳汉文;阳平乡的付成恕、付道云、付山纯;东新乡的乐国民、李家财、李秀让;黄站乡的甘炎志;丰店镇的赵长云。

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许多老艺人去世,有曾经学过皮影戏的年轻人出外打工去了,没有继承下去,更没有新的接班人。目前活跃在皮影戏舞台上的都是一生酷爱皮影戏,视皮影如命的老艺人,许多戏班有班无人,故只有去搭班组合演唱。

五、改革试验

1981年大悟农村春节出现了“百台皮影闹山乡”盛况后,在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下,特别是在当时省文化厅文化科长蓝玉华同志的具体布置要求下,大悟县开始了高腔皮影戏的改革试验。这一改革任务当时交给县文化馆副馆长张孝济和刚由湖北音乐学院分配到文化馆的音乐干部张开礼同志,组织专班分四步实施:

(一)编写剧本:由张孝济根据皮影戏的表现特点,将儿童科学文艺丛书《猪八戒逛新城》改编为科学神话皮影戏《东游记》,分上下两集:上集《孙悟空闹月宫》,下集《猪八戒学科学》。

(二)培训艺人:为了更有代表性,选定了“南派高腔皮影家兴班”,共八人组成。演唱艺人为赵泽海、周必先、段光朋、张家富。因大家都没有改革实践经验,文化局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组织一行15人到曾经出国表演的湖南长沙皮影剧团去学习取经:学习他们的定词定本;学习他们的演唱和伴奏,是在排练时先录好音,在演出时播放;学习他们演出时,演员不用唱,只负责操作影子人,动作如同舞台上的演员一样,与伴奏音乐在节奏上配合得十分协调,他们在操作时,主要人物的表演往往是三个演员共同配合完成。这次参观学习,我们大开了眼界,也为我们的皮影改革打开了思路。

(三)制作和表演:《孙悟空闹月宫》的影子人物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古装人物,有孙悟空、猪八戒;二是现代人物,有艾科学教授、岳基仁等;三是大量的各种机器人。布景的制作主要是表现天空的繁星和地面的城市灯光。道具为各种科技的飞行器、电视发射塔以及电视机等。

制作的材料,除了孙悟空、猪八戒的影子是用牛皮的制作以外,其它都是用纸板。为了给观众更多的真实感和美的享受,我们采用了电光效果,如电视发射塔,用幻灯方法,使之闪闪发光。

表演方法是学习湖南长沙皮影剧团的,先期将唱腔、情绪音乐以及撞击声和打斗时的金属碰击声音,录制成磁带。演唱时艺人聚精会神地操作影子即可。

(四)演唱的改革:在改革中认识到影子制作和表演操作固然重要,但体现特色的关键还在于唱腔音乐。相比外地皮影戏采用曲艺和地方戏的音乐作为唱腔而言,大悟皮影戏的高腔独特音乐,确是无与伦比的一大特色。但在改革中既要看到它的优点,也要看到它的不足。优点是曲调结构独特,音乐旋律优美,情绪激昂奔放。不足之处有二:一是由于艺人的文学素质较差,在填词重音运用上有欠缺之处,情绪表达不够充分;二是人声接腔处稍多又稍长,显得有点松散不够紧凑。当优缺点取得共识后,要求艺人在演唱填词上掌握好逻辑重音,用示范的方法很快就见了成效。但在接腔的改革上不能用“越俎代庖”的办法重新编曲让他们唱,而是用启发式地提出缩减和调整的要求,以艺人为主和辅导干部反复实践,结果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又保留了风格,也提高了艺人的文学艺术素养。

我们这台经过改革试验的科学神话高腔皮影戏《东游记》上集《孙悟空闹月宫》于1982年参加了孝感地区的业余文艺汇演,这次汇演还有云梦县皮影队。安排我们在孝感城内剧场演出,当时就有不少热爱皮影戏的老年人前来观看。演出结束后,这些老年观众喜形于色地称赞道:“这才叫皮影咧!”就这么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观众的评语,就是对我们皮影改革的鼓励和肯定。为此,地区文化局还专门为我县的皮影改革组织了研讨会,在会上云梦县的同志说:“你们的改革在唱腔上保留了特色,发展了原腔原调,这很可贵;在布景上,采用幻灯方法制作出电视塔尖上闪闪发光的效果,说明你们改革的思想很解放,很大胆。我们也想过,但没有实施。”最后地区文化局的领导评价是:“大悟县的皮影改革虽然起步晚,但步子大,成绩显著。”遗憾的是,因经费困难,没有及时制作影像作品向省文化厅汇报,失去了发展高腔皮影戏的大好机会。

六、唱腔音乐

1、唱腔特色:大悟高腔皮影戏的唱腔特色极为突出,由于大悟县地处鄂东北,是南北经济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的交汇处,因此反映到民间文艺方面,也带有极鲜明的南北交融的特点。大悟高腔皮影戏的唱腔不同于平原地区的皮影戏,它不是采用各种曲艺和地方戏的唱腔来演唱,它的唱腔既有北方戏曲的粗犷豪放之情,又有大悟本地山歌的广阔昂扬之势,因此称之为“高腔皮影戏”。

它的主腔曲式,保留了大悟北路子花鼓戏古老的“人声接腔”形式,因此在唱段中的四句唱腔的转换上,形成为“上韵、下韵、半韵、下韵”的音乐结构,在长段唱词中可采取“半韵、下韵”反复的唱法。在情绪转换的地方,可加进一句“上韵”,可起到情绪转换和突出的效果。在人物下场时,有一单句带结束感的唱腔,称为“放溜”。

由于高腔皮影戏的人物角色是严格按照戏曲行当分为“老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泼旦、花脸、丑角、神仙”。因此在唱腔上分为“主腔”和“小调”两部分,除“丑角”和“泼旦”唱小调外,其余都唱主腔;在唱法上,“老生、小生、老旦、泼旦、丑角、神仙”用真嗓子唱;“青衣、花旦”男艺人用假嗓子(边音)唱;“花脸”用脑后音(虎音)唱。

在唱腔效果的要求上,老生唱得文雅、庄重;小生唱得清亮、雅气;青衣、花旦唱得纤细、甜美;老旦唱得苍劲、慈爱;净角唱得浑厚、鲁莽;丑角唱得油腔滑调;仙人唱得虚幻、飘渺。

悲腔是各行当在高腔的基调上,旋律唱得较松散,悲伤情绪唱得较深沉。

小调是吸收了大悟的各种民间音乐,吸收较多的是北路子花鼓戏、灯歌等唱腔。

2、调式特色:大悟高腔皮影戏唱腔的调式是“徵”调式,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的调式相吻合。演唱的音域在10度之间(中音3—高音5)且在高音区盘旋,在接腔中又突出地配上唢呐和笙的激昂音调,使得高腔气氛更加隆烈。

在音乐旋律的进行中常常出现五度、六度、七度的大跳。

从调式的落音分析,本应该是很自然地落音在“5”上,但由于高腔的激昂,使落音的情绪在“5”上仍觉得不够稳定,而必须下滑到“3”才感觉真正的完美。这在音乐的行腔上与大悟的民间小调音乐《月亮一出照楼梢》是相吻合的,这也是我们大悟高腔皮影音乐的特色之一。

现对高腔皮影戏的唱腔分两部分介绍:第一部分介绍传统的按行当划分的唱腔;第二部分介绍经过改革后的唱腔,以科学神话皮影戏《东游记》上集《孙悟空闹月宫》演出本为例。

  • 主办单位:中共大悟县委 大悟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大悟县融媒体中心 网站联系电话:0712-7238365 投稿邮箱:hbdawu_gov_cn@163.com
  • 网站备案编号:鄂ICP备08000660号-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12-7238365 举报邮箱:hbdawu_gov_cn@163.com
  • 鄂公网安备 42092202000011号;  网站标识码:4209820003   技术支持单位:孝感市门户网站管理中心